权威解答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相关问题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5月31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
记者提问
近期,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本土散发的病例,在我国入境防控政策已经非常严格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由境外输入的病例造成的本土病例,是不是意味着病毒防控的难度增大了?常态化的防控措施会相应的进行调整吗?另外,还想请问一下专家,对于即将到来的端午小假期有何建议?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
冯子健
近期,一些地方出现本土的感染和传播病例,说明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继续按照常态化防控的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因为国内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生本土病例就麻痹大意。现阶段我国疫苗接种工作在快速推进,但是离建立完善的人群免疫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我们要继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防控工作,确保这些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我国对境外输入的人和物都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对于接触境外人员和货物的工作人员,都把他们列为重点人群,也作为疫苗接种的优先人群,同时对这些人不管他接种了疫苗没有,都坚持定期开展核酸检测、体温监测等健康监护措施。这些严格的防控措施,可以极大地降低由境外病例引起本地的疫情风险,这也是武汉疫情之后我国疫情得到良好控制的重要举措。
但是,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我们对它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我们随时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提醒我们在防控中要高度警惕,严防麻痹和松懈的情绪。
我们现在已经经历了由境外输入病毒不管是通过人还是通过物传入以后引起本土传播的30多起疫情,每一次它的传入和引起本地传播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不断地在丰富着我们对这个疾病传播特点的认识。
最近一个时期,特别在广州、深圳发生的本土疫情,都是由境外病毒输入引起的,像深圳是由最早在英国发现的变异病毒所导致的,它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比以往病毒有所增强。在广州为主发生的这起疫情,则是由最早在印度所发现的变异病毒所引起的,这两个病毒的传播能力都比以前有所增强。对我们现有的防控措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在采取措施的时候,更加坚决有力。我们要根据这样的新情况,把防控疫情传播的工具包里的各种工具都要调用出来,精准和有力地采用、实施它,在实施力度和范围上、在实施这些措施持续的时间上可能都会相应的作出加强和调整。
刚才,您提到的很快就要到来的端午小长假,我们的建议和以往相关的假期假日活动所给出的建议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个人要做好预防,个人预防措施包括在公共场所戴口罩,注意个人的手卫生,注意呼吸道礼仪。另外,中风险、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尽量避免非必要的旅行,减少疫情跨地区传播。如果在旅行途中发生了发热、呼吸道症状,要及时退出旅行,避免和其他人接触,及时就医,特别是到有发热门诊的规范化的医疗机构去就诊。这是我们主要的一些建议。谢谢。
记者提问
关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禁忌,之前虽然已经做了很多的科普,但是目前仍有一些群众仍有一些疑惑,比如哺乳期、经期、抑郁症、贫血、有心脏支架或者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人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另外,这些接种禁忌是仅仅针对新冠疫苗,还是对其他疫苗也适用?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
冯子健
无论新冠病毒疫苗还是其他疫苗,都存在接种的禁忌,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受种者安全的角度考虑。其中大多数禁忌情形是每个疫苗都有的,是通用的。但由于疫苗种类不同,也存在不同疫苗在禁忌上的差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规定了接种禁忌通常的五种情形,包括:一是对新冠病毒疫苗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过敏的,这是一种绝对禁忌。二是既往接种疫苗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三是患有未控制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四是正在发热者或者患急性疾病的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五是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这几种都是相对禁忌。实际上对第三类、第四类也包括第五类,妊娠期妇女,目前我们国家指南和接种说明书都列为禁忌,其实第三类、第四类、第五类都是相对的禁忌。在我们临床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几类人群接种能够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只不过是为了防范性的、戒备性的,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来把它列为接种的禁忌。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禁忌如正在发热、患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期这些情况都是暂时的状态,当这些导致禁忌的情形不再存在时,或者疾病缓解了,急性期过去了,就可以在康复和病情稳定控制下来接种疫苗。对接种首剂次新冠病毒疫苗以后,发生严重过敏性异常反应,这是后续接种该疫苗的时候绝对禁忌就不要再接种了。通常情况下,像哺乳期、经期妇女都不属于疫苗接种的禁忌。抑郁症、贫血、有心脏支架等患者,如药物控制良好、病情稳定或者能正常生活也可以接种。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能否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需结合当时的病情,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可以咨询临床医生判断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总之,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需向接种医生主动说明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过敏史、服药情况,医生会综合判断作出适当的建议。谢谢。
来源:健康中国